事跡學習網 > 名人事跡 > 感動中國 >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

時間: 金浪 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7篇

近日已經揭曉了2022年度十大感動人物名單,其中就有鄧小嵐老師;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篇1

3月4日晚,《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河南大學杰出校友鄧拓之女、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創辦人鄧小嵐當選《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陡袆又袊方M委會給予鄧小嵐的頒獎辭是:“你把自己留給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們送上最絢麗的舞臺。你在這里出生,也在這里離開。山花爛漫,楊柳依依,為什么孩子的歌聲如此動人,因為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p>

電視屏幕前,看著鄧小嵐在馬蘭村的支教短片,聽著鄧小嵐和合唱團的感人故事,不少河大師生早已熱烈盈眶。他們不僅為鄧小嵐持守18載帶山里娃走向世界的精神所感動,也感懷于鄧小嵐與河南大學的不解之緣。

鄧拓,原名鄧子健,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我國著名新聞家、歷史學家、詩人、雜文作家,歷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前身)社社長兼總編輯、新華社晉察冀分社社長等職。1934—1937年就讀于河南大學。

一生追求真理和光明的人

1934年秋,22歲的鄧拓來到河南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學習。

就讀于河南大學三年期間,鄧拓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顯著成績。他用文言文寫作的歷史研究著作《中國救荒史》一書脫稿,成為研究中國救荒問題的“扛鼎之作”?!督袊Y本主義發展的曲折過程》等若干篇引人注目的學術論文,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錯誤思潮進行了有力批判與回擊。這既為宣傳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鄧拓今后從事歷史學研究奠定了深厚根基。

在學術領域努力鉆研的同時,鄧拓還經常深入學校,參加青年學生的讀書會、座談會,為大家講解時事,分析全國救亡運動的形勢。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后,北平學生在黨的領導下舉行了震撼全國的示威游行,之后北平學生聯合會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以下簡稱“民先”),各地學生紛紛建立“民先”組織,支持北平學生。1936年暑假后,河南大學學生中開始建立“民先”組織。鄧拓很快在開封青年學生中樹立了威信,被推舉為“民先”開封支隊總支隊長,帶領進步學生開展各種愛國抗日活動,將河南大學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向新的高潮。

1937年6月,鄧拓剛剛在7號樓參加完畢業考試,就在大樓北門被藍衣社特務秘密抓走。經多方營救,不到一個月,鄧拓被保釋出獄。此后,鄧拓投筆從戎,毅然奔赴晉察冀抗戰根據地,開啟了新的革命戰斗。

2012年9月24日,河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鄧小嵐、鄧小虹和鄧壯等鄧拓的兒女們來校,參加鄧拓紀念碑揭幕儀式。

“去矣勿彷徨,人生幾戰場。廿年浮滄海,正氣寄玄黃。征侶應無恙,新猷尚可長。大千梟獍絕,一士死何妨?!编囆鼓﹃o念碑上的《獄中詩》,向在場師生深情講述父親鄧拓的革命斗爭歲月。師生們深受教育與感染,決心賡續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沿著校友鄧拓的光輝足跡,勇毅前行。

“永遠做黨的好女兒”

鄧小嵐,1943年寒冬出生于河北省阜平縣馬蘭村旁的山林之中。

馬蘭村,位于阜平縣深山區,不僅有像花一樣的名字,還有榮光的紅色歷史。它曾是人民日報的前身之一《晉察冀日報》的舊址所在地,也是第一部《毛澤東選集》誕生地。

1937年9月,鄧拓進入五臺山抗日根據地,先后任晉察冀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新華社晉察冀分社社長等職。他率領新聞隊伍,轉戰太行山,堅定不移地在新聞戰線上奮斗、抗爭。

1939年春,報社第一次到馬蘭村。鄉親們用木杠、繩子,抬的抬,拽的拽,將沉重的機器運到村里。

為了躲避敵人的圍追堵截,鄧拓一邊打游擊一邊辦報紙,堅持每天出報,猶如一顆顆射向日本侵略者的“子彈”,創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奇跡。

1943年底,日寇對晉察冀邊區進行瘋狂掃蕩,逼問鄉親們報社人員和印刷機的下落,19名鄉親為掩護報社同志慘遭殺害,史稱“馬蘭慘案”。也是那年,阜平遭遇特大洪災,報社全體人員節省出口糧和衣物,支援受災群眾。

作為一名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鄧拓緊握戰斗的筆,熱情洋溢地宣傳馬克思主義。1944年5月,鄧拓具體負責編輯出版了有五個分冊的《毛澤東選集》,這是我國出版界問世最早的一部《毛澤東選集》。

戰爭年代,鄧拓和妻子丁一嵐書信傳情,被稱為是“新聞戰線上的一對比翼鳥”。

1943年的寒冬,在日寇掃蕩的陰影下,鄧小嵐出生在馬蘭村旁的山林之中。因為工作需要,鄧拓夫婦曾把女兒寄養在當地村民家中。直至1946年,鄧小嵐才回到親生父母身邊。

成長過程中,鄧小嵐多次請父親講他以前出版《晉察冀日報》的艱險過程,但父親總是一笑了之。他說:“那些工作只是我的分內之事,比起辦報過程中犧牲的同志,那點事情實在不值得一提?!?/p>

臨終,在給丁一嵐和女兒的遺書中,鄧拓滿懷深情地說:“盼望你們永遠做黨的好女兒,做主席的好學生,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奮斗到底!”

“我愿意回到這個村子,我覺得我的生命就像村民們生命的延續,我一定要為老區的村民做貢獻,去幫助他們發展?!编囆姑看稳ヌ綄じ赣H鄧拓的足跡,內心觸動一次比一次深,“馬蘭村就是我的家。我一直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用音樂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和希望,另一個是希望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p>

兩代人接力,同一份堅守。

自2004年起,鄧小嵐便開始在阜平縣馬蘭村義務支教,為村里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她把每年一半的時間放在馬蘭村,18年來從未間斷。2022年2月4日、2月20日,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閉幕式上,馬蘭花合唱團的44個“紅臉蛋”兩度登上國際舞臺,唱響《奧林匹克頌》。排練過程中,作為合唱團的音樂指導老師,鄧小嵐始終陪伴著孩子們。然而,就在北京冬奧會閉幕一個月后的3月21日,鄧小嵐因突發腦血栓經醫治無效離世,享年79歲。驚聞噩耗,河大師生不勝悲慟。河南大學委派黨委宣傳部第一時間發去唁電,表達沉痛悼念之情。

滄桑巨變,山河錦繡。當年鄧拓等無數革命英烈期盼并為之奮斗的革命理想,正在這里變為現實——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的馬蘭,別忘記唱一首動人的歌謠,讓孩子們知道,愛在人間;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的馬蘭,別忘記帶一束鮮艷的花環,這里埋葬著抗敵的英雄……”冬去春來,花兒盛開。如果你此時來到太行山深處,在狹長的山谷里,聽到這首優美動聽的民謠,眼前看到的便是如畫的馬蘭村,這里的馬蘭花開得生機蓬勃,這里的孩子們無時不刻不在想念親愛的鄧奶奶。

“我父親是河南大學畢業的,對母校有深厚的情感。父親在校讀書時,河南大學有羅章龍、范文瀾等眾多名師,學術氛圍開放活躍,父親得以快速成長。希望河南大學今后更多延攬名師、興教育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實現更好的發展?!?022年2月,筆者采訪鄧小嵐時,鄧老師和藹可親,散發著向上、樸實、執著的氣質,言語之間充滿著對河南大學的無限感激和美好祝福。

鄧拓,鄧小嵐,還有河南大學建校110年來涌現的無數仁人志士……他們在革命奮斗與事業發展中鑄就的偉大精神將永存于河大師生心中,將成為廣大師生干事創業的重要法寶,成為推動學?!半p一流”建設再攀高峰的磅礴力量。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篇2

學習了鄧小嵐老師的先進事跡,她那一心只為教育事業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震撼著我。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教師我深知,我們應該有同樣的教育精神、同樣的教育信念、同樣的育人態度和同樣的職業操守,那就是淡泊名利、甘做人梯、創新育人。在鄧小嵐老師的示范和啟迪下,我為以后的教育生涯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即努力增強作為一名新時代教師的使命感,不斷強化自己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心,爭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一位有理想有信念的好老師,才會在學生們心中播下理想與希望的種子。

鄧小嵐就是這樣一位老師,在樂隊成立之初,資金不足,硬件設施薄弱,困難重重,她不怕困難,修建教室,置辦樂器,拿自己的退休金、親友的捐款及尋求相關部門的支持來發展樂隊,參加比賽。這是一項多么艱巨的任務,她十幾年如一日的在大山里堅守奉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真真切切的改變了大山里孩子們的成長軌跡。這種信念令我十分欽佩。圖片

我要努力做一個像鄧小嵐老師那樣的好老師,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朝著一個理想信念努力奮進的人。

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

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選擇做教師,就選擇了奉獻。淡泊名利、甘為人梯,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鄧小嵐老師義務支教18年,不圖名利、不求回報,只為用音樂來點亮貧困山區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她真的做到了,這是何等的大愛與堅持。圖片這種對教育的堅守、對精益求精的追求、對學生渴求的滿足,深深感染了我。讓我再一次認識到,教師不僅僅是一份職業,它肩負承載著著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

打鐵還需自身硬,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

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時刻提高學習、提高學習的能力,勢必會被時代所淘汰。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飛快,做一個好老師,更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鍥而不舍的學習研究,以源源不斷的進取創新,才能為學生提供鮮活的知識清泉。鄧小嵐老師用自己扎實的學識打造的“馬蘭小樂隊”多次獲獎,遠近聞名。舉辦音樂節,為小山村帶來了“國際范兒”,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感受到極致的歸屬感、自豪感。

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不舍的關懷,愛是真實的行動,愛是責任和付出,不是空口說一說。我深深感受到了鄧小嵐老師的對孩子們的仁愛與堅持。鄧小嵐老師家住北京,但她一心撲在馬蘭合唱團孩子們的身上,堅持每個月去兩次馬蘭村,手把手的教,面對面的指導,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但她為了一份承諾一份惦念一份責任一份愛心,長年兩地奔波往返。我想這就是_說的仁愛之心吧。只有真心付出,才會有豐碩的成果,這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社會也在飛速的發展,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對教師的綜合要求也在不斷的嚴格化,身為新時代教師,肩上的使命和責任十分艱巨。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鄧小嵐老師堅守支教18年,從北京往返馬蘭的路程達20萬公里,她用她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和使命。她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范,我引以為傲,并發自內心的欽佩。圖片

鄧小嵐老師這種精神,深深的鼓舞了我,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高尚、優秀的品質,她把她的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鑄就了永恒的、發光的、不滅的師魂。她的精神為我的教書生涯指引正確的方向。正如這句話,斯人已去,風骨長存!我會以鄧小嵐老師為榜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時刻提醒自己,用四有好老師的標準衡量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爭做新時代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繼續把這份光與熱延續下去!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篇3

“在荊棘叢生的山野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花朵,那是孩子的笑臉,在浩渺無垠的天際當中有一顆最閃亮的星星那是孩子的眼眸。有這樣一位老人用她的余熱為所有的孩子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是寫給鄧小嵐老人的頒獎詞。

在前些日子舉辦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她曾帶著河北阜平縣馬蘭村的44個孩子組成“馬蘭花合唱團”,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會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抗日戰爭年代,鄧小嵐的父親鄧拓率領《晉察冀日報》的人員,輾轉于阜平縣馬蘭村地區,堅持邊戰斗邊出報,這里也是鄧拓主編的史上首部《毛澤東選集》的誕生地。1943年,日寇對太行山區進行了“大掃蕩”,在馬蘭村制造了“馬蘭慘案”,日軍沖進馬蘭村時,19名鄉親為掩護《晉察冀日報》工作人員和印刷機而慘遭殺害。母親丁一嵐在突圍后生下鄧小嵐。鄧小嵐出生后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一戶村民家中,直到1946年,才回到親生父母身邊。鄧小嵐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統工作。

鄧小嵐熱愛著馬蘭村這片土地,視她為“第二故鄉”。退休前的鄧小嵐發現,馬蘭村的孩子們很少體會過音樂的樂趣。于是,2004年起,鄧小嵐開始在阜平縣馬蘭村義務支教,為村里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她開始奔波于北京和馬蘭村之間她要用音樂幫助孩子們實現夢想,改變命運這件事一做就是18年。

剛開始到馬蘭小學教音樂課時,簡陋的學校只有4間危房。為了給孩子們建一個“音樂教室”,她不僅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還動員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塊兒捐錢。她親自設計,在村里蓋了7間校舍。后來鄧小嵐又將親友家閑置的樂器要了過來,并尋求相關部門支持幫助,陸續置辦了架子鼓、電子琴、鋼琴等樂器。但那時的村里哪兒有人會這些樂器呢?鄧小嵐下了決心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她堅持每個月來兩次馬蘭村,風雨無阻,寒暑假更加頻繁。

18年來,鄧小嵐從北京往返馬蘭村的行程超過了20萬公里。一年年過去了,漸漸地,沉睡的小山村飄來了優美的音符。小學校旁邊的荒土坡變成一座“音樂城堡”。不少孩子們有了一技之長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好、浪漫。屬于他們的未來漸漸清晰,美好。這些年的變化鄧小嵐很滿意。她說,真切地看到,音樂讓山里的孩子們更樂觀、更自信了。

鄧小嵐老人的行為讓我看到了紅色背景下的鄉村教育呈現出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內涵極具歷史傳承感。在中國,有無數像鄧小嵐老師一樣的“蠟燭”甘愿放棄平穩的生活,將自己獻給大山里面的教育事業。她們值得被學習、被贊揚。我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領導下,會有更多的青年教師走進鄉村,鄉村教育制度也會得到完善,鄉村里的孩子能得到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樣的教育環境和知識,中國未來的教育事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篇4

鄧小嵐老師是馬蘭小樂隊的創立者,心系山村的黨員楷模。在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上向全世界唱響了《奧林匹克頌》,展現了山區孩子動人的風采,驚艷了世界。

不忘本,不忘恩。鄧小嵐同志退休后,默默為村里做事,幫助馬蘭村翻修了學校、救助貧困家庭,每年的退休金都用來幫助村子,對需要幫助的村民慷慨解囊,自己卻省吃儉用。用自己的一生來回報養育之恩。

謀幸福,謀未來。她兌現自己的承諾,回到馬蘭村教孩子唱歌,學習樂器。從北京到馬蘭村需要10多個小時,這條路走了18年路邊的風景一直在變,但她那顆初心恒古不變,用初心照耀舞臺,讓每個鄉村孩子的夢想發光。正是她這份堅持,我們在冬奧會看到了這些“眼里有光,心里有夢”的孩子們在開幕式演唱。他們用自己的努力打動了全世界。鄧小嵐老師用一生回答了:“怎么做人,為誰活著”的價值追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起標桿,用自己的初心澆灌孩子們的夢想。

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在基層一線,先人后己,無私奉獻,_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一生的幸運”“好老師沒有統一模式,是各有千秋、各顯身手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必不可少的特質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向鄧小嵐老師學習,做一名四有教師,點亮孩子心中的夢。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篇5

馬蘭村位于阜平縣城南莊鎮西部深山區,這里曾是《晉察冀日報》報社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澤東選集》的誕生地。當年,鄧拓任報社主編,在敵人掃蕩中一邊游擊,一邊辦報紙,沒有一天停止過,這里曾創造了“用八匹騾子辦報”的奇跡。鄧小嵐出生后被寄養在離馬蘭村很近的麻棚村老鄉家里生活了3年。緣于個人身世、父輩情結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鄧小嵐一直把這里視為第二故鄉,她說:“我就是馬蘭人?!?/p>

1997年,鄧小嵐第一次回到馬蘭村,看到村里的情況,覺得應該為馬蘭村做點兒事情。她每年的退休金3萬多元,有兩萬元用來幫助馬蘭村。她通過努力在村里蓋了7間校舍,又積極幫助困難學生解決學費問題,還幫助村里搞起了紅色旅游。

鄧小嵐說,她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著孩子們站在臺上演奏的時候。1999年鄧小嵐退休以后,回到馬蘭村住下來,默默為村里做事,先后幫助該村翻建學校、修路種樹、改建水沖式廁所、救助貧困戶和貧困學生、發展旅游等,她還為馬蘭小學捐獻了小提琴、手風琴等樂器,義務為學生們上課,教他們學習樂器、繪畫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鄧小嵐的悉心指導,孩子們已經能夠演奏復雜的樂曲,唱功也明顯提高。2010年8月,馬蘭村小樂隊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優秀特長生藝術節開幕式,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美麗的家園》和《歡樂頌》,贏得了在場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她帶著馬蘭小樂隊成員參觀過鳥巢。

山村小樂隊

——鄧拓長女鄧小嵐馬蘭村扶貧助學點滴錄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區阜平縣,有一座叫馬蘭村的小村莊,它的四周群山環繞,峽深谷幽。但是,寂靜的村莊里經常傳出小提琴、手風琴、吉他、電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而這些優美的旋律,竟然出自一個個十來歲的山村孩子之手。他們的老師,是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的60多歲的公安科技干部鄧小嵐。

鄧小嵐的父親鄧拓,是我國新聞史上的一代英才,也是中國新聞家,曾任《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總編輯、社長。在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鄧拓率領《晉察冀日報》的人員,躲開敵人的圍追堵截,輾轉于馬蘭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區,堅持邊戰斗邊出報,創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奇跡。她的母親丁一嵐也曾是《晉察冀日報》的一員,還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任臺長。

鄧小嵐就是在這樣的戰爭環境中出生的?;蛟S由于個人的身世與父輩的情結,鄧小嵐對這片土地有著特殊的眷戀。退休以后,她一心想了卻心中的夙愿,好好回馬蘭村去看看,看看養育她的鄉親們,看看久違的山川大地。

持守而美麗

跟鄧小嵐去馬蘭,印象最深的是鄧小嵐培養的那些山村小樂手??粗麄冄葑唷稓g樂頌》、《蒙古小夜曲》這些高雅音樂時快樂、自信的表情,你會感到,鄧小嵐用音樂帶給孩子的絕不僅僅是音樂的啟蒙和一時的歡樂,而是心靈的感召和人格的重塑。它對這些在貧困山區長大的孩子們來說,肯定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在許多人為金錢、名利忙忙碌碌的時候,鄧小嵐卻始終保持著五、六十年代人們的那種單純、向上、樸實、執著的氣質。作為一個平凡的個人,她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她用自己的身體力行,長時間默默地實踐著父輩們的理想,為了祖國新一代的健康成長,無私地奉獻著。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人,因為持守而變得美麗?!编囆咕褪沁@樣的人。

音樂教育志愿者

2023年2月4日,在2023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中,44位來自太行山深處的孩子用天籟之音演唱了希臘語奧林匹克會歌《奧林匹克頌》,這群在鳥巢體育場內唱響世界的孩子們背后,是默默耕耘十余載,無私奉獻的音樂教育志愿者老人鄧小嵐。十幾年來,每年數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馬蘭村,為改善當地孩子的讀書環境,讓山里的孩子感受音樂的美好而盡自己的一份愛心努力。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篇6

3歲前,鄧小嵐都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的老鄉家里。長大后,她追尋父親的足跡回到馬蘭村時,已是1997年了。受母親的影響,鄧小嵐自小熱愛音樂,2018年她在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說:“小時候我媽媽就愛唱。高二那年他們給我找了老師學小提琴,到了清華我接著學,加入了清華的樂隊?!?/p>

1970年從清華大學化工系畢業后,鄧小嵐分配到山東泰安制藥廠工作,她先是教廠里的女工拉琴,后來又教她們的孩子。1995年她回到北京,4年后從北京市公安局退休。

2004年,在《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任職的鄧小嵐再次來到馬蘭村?!爱敃r我和日報的老人在一起,想讓村里的孩子給我們唱個歌兒。結果發現孩子們竟然不會唱歌,連少先隊隊歌也不會。有一兩個孩子會唱國歌,但也唱得聽不出來是國歌?!?/p>

就是這次偶然的經歷,使她萌生了為馬蘭村孩子教授音樂的想法。在她看來,唱歌是很快樂的一件事,如果一個人會唱歌,在生活中無論他高興、難過還是受到挫折的時候,音樂會是他的一個最好的朋友。

為孩子們打開音樂的世界

18年來,鄧小嵐把馬蘭村當成了自己的另一個家,從手風琴、豎笛到小提琴、大提琴、吉他,從“小燕子,穿花衣”到《歡樂頌》《雪絨花》,鄧小嵐為馬蘭村的孩子打開了一個音樂的世界。

2011年保阜高速開通前,鄧小嵐需要一早從北京坐火車到河北定州,再換乘兩次汽車才能到馬蘭村,抵達時常常已是傍晚。

在馬蘭村采訪的時候,記者在鄧小嵐的房間內能看到最多的就是樂器和樂譜,而日用器具和擺設上的裝飾都有音樂元素,連屋外的欄桿都是五線譜的樣式。

馬蘭村村委會主任李士偉介紹,馬蘭村作為行政村曾一度名為岔河村,鄧小嵐的到來使馬蘭村的名字被越來越多人知曉,村名也跟著變回了馬蘭村。在鄧小嵐的影響下,馬蘭小學有了音樂老師、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由馬蘭村孩子們組成的“馬蘭小樂隊”遠近馳名,多次赴北京演出。2011年,講述馬蘭村故事的紀錄片《馬蘭的歌聲》攬獲多個獎項,被譽為中國版的《音樂之聲》。

剛開始支教不久,鄧小嵐就用自己和向親友籌來的錢為馬蘭教學點翻修了校舍。在她的倡議下,村里為每家每戶改建了屋內的沖水式廁所。村口建起了和鄧拓和老鄉在一起的雕像——“軍民團結抗戰”,介紹《晉察冀日報》史的展覽室也應運而生。

鄧小嵐在2013年發起了馬蘭兒童音樂節,至2019年一共舉辦了四屆。在第四屆馬蘭兒童音樂節上,已有多支專業的表演團體亮相,不同膚色的藝術家共同唱響“馬蘭的歌聲”,為小山村帶來了“國際范兒”。

孜孜不倦18年,她這樣解釋初衷

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父母的志向和經歷深深影響著鄧小嵐。她曾向記者談起自己入黨的經歷。入讀清華大學前后,鄧小嵐兩次遞交過入黨申請書。她坦言,雖然父母都是老黨員,但沒有給她提過什么要求,“我覺得他們都是中國共產黨隊伍里的戰士,我也要做這支隊伍的一個戰士?!?/p>

特殊的歷史時期曾給她的家庭造成很大沖擊,但鄧小嵐說,她對黨的信任和感情從未改變,這也是父親和母親自始至終對她和弟弟妹妹的叮嚀和教育。

十幾年如一日的奉獻,鄧小嵐不求回報,卻真真切切地改變了大山里孩子們的成長軌跡。2021年9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籌備期間,就是在馬蘭小學,馬蘭村所在城南莊鎮的孩子用一天時間征服了北京冬奧組委,獲得了登上冬奧會開幕式舞臺的機會。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里,孩子們組成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練習合唱、學希臘語,終于在2022年2月4日的晚上驚艷了全世界。

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用希臘語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演唱《奧林匹克圣歌》。新華社記者 曹燦攝

關于自己孜孜不倦到馬蘭村支教的原因,鄧小嵐這樣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說:“父親和母親的青春都是在這片土地上度過的。在生活方面,那當然是他們一生中最困難最艱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們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因為他們在那時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對黨對人民作出的貢獻最多?!?/p>

她還說:“我相信美妙的音樂總能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音樂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能夠樂觀、積極地對待生活?!?/p>

鄧小嵐走了,但她執著的付出已經改變了很多東西。她改變了孩子們的人生,改變了馬蘭村,改變了阜平,留下了冬奧會開幕式最動聽的天籟之音,也留給人們無盡的懷念和不舍。

感動中國鄧小嵐事跡的心得體會篇7

“在荊棘叢生的山野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花朵,那是孩子的笑臉,在浩渺無垠的天際當中有一顆最閃亮的星星那是孩子的眼眸。有這樣一位老人用她的余熱為所有的孩子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是寫給鄧小嵐老人的頒獎詞。

在前些日子舉辦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她曾帶著河北阜平縣馬蘭村的44個孩子組成“馬蘭花合唱團”,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會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抗日戰爭年代,鄧小嵐的父親鄧拓率領《晉察冀日報》的人員,輾轉于阜平縣馬蘭村地區,堅持邊戰斗邊出報,這里也是鄧拓主編的史上首部《毛澤東選集》的誕生地。1943年,日寇對太行山區進行了“大掃蕩”,在馬蘭村制造了“馬蘭慘案”,日軍沖進馬蘭村時,19名鄉親為掩護《晉察冀日報》工作人員和印刷機而慘遭殺害。母親丁一嵐在突圍后生下鄧小嵐。鄧小嵐出生后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一戶村民家中,直到1946年,才回到親生父母身邊。鄧小嵐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統工作。

鄧小嵐熱愛著馬蘭村這片土地,視她為“第二故鄉”。退休前的鄧小嵐發現,馬蘭村的孩子們很少體會過音樂的樂趣。于是,2004年起,鄧小嵐開始在阜平縣馬蘭村義務支教,為村里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她開始奔波于北京和馬蘭村之間她要用音樂幫助孩子們實現夢想,改變命運這件事一做就是18年。

剛開始到馬蘭小學教音樂課時,簡陋的學校只有4間危房。為了給孩子們建一個“音樂教室”,她不僅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還動員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塊兒捐錢。她親自設計,在村里蓋了7間校舍。后來鄧小嵐又將親友家閑置的樂器要了過來,并尋求相關部門支持幫助,陸續置辦了架子鼓、電子琴、鋼琴等樂器。但那時的村里哪兒有人會這些樂器呢?鄧小嵐下了決心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她堅持每個月來兩次馬蘭村,風雨無阻,寒暑假更加頻繁。

18年來,鄧小嵐從北京往返馬蘭村的行程超過了20萬公里。一年年過去了,漸漸地,沉睡的小山村飄來了優美的音符。小學校旁邊的荒土坡變成一座“音樂城堡”。不少孩子們有了一技之長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好、浪漫。屬于他們的未來漸漸清晰,美好。這些年的變化鄧小嵐很滿意。她說,真切地看到,音樂讓山里的孩子們更樂觀、更自信了。

鄧小嵐老人的行為讓我看到了紅色背景下的鄉村教育呈現出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內涵極具歷史傳承感。在中國,有無數像鄧小嵐老師一樣的“蠟燭”甘愿放棄平穩的生活,將自己獻給大山里面的教育事業。她們值得被學習、被贊揚。我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領導下,會有更多的青年教師走進鄉村,鄉村教育制度也會得到完善,鄉村里的孩子能得到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樣的教育環境和知識,中國未來的教育事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32503 边做饭边被躁BD在线播放,夜里听到婆婆哼哼的声音,男人狂桶女人高潮完整过程,农村寡妇偷人高潮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