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學習網 > 名人事跡 > 感動中國 > 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2023

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2023

時間: 金浪 感動中國

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精選5篇)2023

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你是否在尋找“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2023”?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2023

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2023(篇1)

鄧小嵐1943年生于河北阜平縣易家莊村,197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統工作。2004年起,鄧小嵐開始在阜平縣馬蘭村義務支教,為村里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她把每年一半的時間放在馬蘭村,18年來從未間斷。

今年2月,馬蘭村所在的阜平縣城南莊鎮的44個孩子組成的“馬蘭花合唱團”登上了北京2023年冬奧會開幕式的舞臺,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圣歌》,鄧小嵐的感人事跡由此再一次廣為流傳。從北京到太行山深處河北阜平縣的馬蘭村,自駕車需要4小時左右的時間。而在十幾年前通往阜平的高速公路尚未開通的時候,早晨8點從北京出發,一路換乘火車、大巴,抵達馬蘭村時往往已經傍晚時分了。這條路,77歲的鄧小嵐已經走了17年。北京來的鄧奶奶給大山里的孩子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孩子們的童年也因為音樂變得絢麗多彩。

鄧奶奶對教育的這份熱愛、這份堅守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禮,我深深地被她崇高的人生追求、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無私的奉綠色獻精神吸引著、感染著、震撼著,她不愧是我們的楷模、我們的榜樣。

作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我們要以她為榜樣,努力做到:要有無私的愛心、高度的責任感、人格的魅力和淵博的學識。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結合當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培養教育學生,使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小事做好。為學、為人、為師,都要高度集中;平凡、平淡、平常,都要務實創新。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找一個理由為她喝彩,在平常的日子里、在平凡的小事中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給他們鼓勵與溫暖,及時送給她一縷“愛的陽光”,讓學生在老師的鼓勵、贊揚中快樂的成長。從鄧奶奶身上,我重新領悟了“人民教師”四個字的真正含義?!叭嗣窠處煛本褪且环N責任,一種樂于奉獻、勇于承擔的精神,如同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將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向她學習,以熱心對待事業,以愛心對待學生,以真心對待家長,以誠心對待同事,以虛心對待榮譽,做讓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社會放心的教師。

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2023(篇2)

除了教當地的孩子們唱歌,組建樂隊,鄧小嵐也在努力地改變當地村民的生活。

一開始來到馬蘭村,鄧小嵐發現村民們的衛生習慣很滯后,“尤其廁所,就是在糞坑上搭個石板,夏天蒼蠅飛蛆爬,下雨泥水流”。

為了說服村民改變現狀,她反復和村民說:馬蘭風景秀麗,又有紅色的革命歷史,很適合搞旅游。但發展旅游必須有方便的衛生條件,太陽能熱水器洗澡、沖水廁所是必需的硬件建設。

但一開始村民不理解,怎么能把廁所建到房間內呢?那還能住人嗎?于是,她在復建馬蘭小學時,給村民們建了一個樣板房間:屋外是太陽能熱水器,室內有個帶沖水廁所的衛生間。

樣板房間建好后,看到了便捷的村民們也開始效仿?,F在,已經有4個村民蓋新房子時,采用了鄧曉嵐為他們設計的圖紙。

鄧小嵐說,她希望能為馬蘭村的教育和發展爭取更多資金,幫助村中修路、架橋、綠化,在村里建衛生室、文化活動中心……

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2023(篇3)

“在荊棘叢生的山野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花朵,那是孩子的笑臉,在浩渺無垠的天際當中有一顆最閃亮的星星那是孩子的眼眸。有這樣一位老人用她的余熱為所有的孩子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是寫給鄧小嵐老人的頒獎詞。

在前些日子舉辦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她曾帶著河北阜平縣馬蘭村的44個孩子組成“馬蘭花合唱團”,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會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抗日戰爭年代,鄧小嵐的父親鄧拓率領《晉察冀日報》的人員,輾轉于阜平縣馬蘭村地區,堅持邊戰斗邊出報,這里也是鄧拓主編的史上首部《___選集》的誕生地。1943年,日寇對太行山區進行了“大掃蕩”,在馬蘭村制造了“馬蘭慘案”,日軍沖進馬蘭村時,19名鄉親為掩護《晉察冀日報》工作人員和印刷機而慘遭殺害。母親丁一嵐在突圍后生下鄧小嵐。鄧小嵐出生后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一戶村民家中,直到1946年,才回到親生父母身邊。鄧小嵐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統工作。

鄧小嵐熱愛著馬蘭村這片土地,視她為“第二故鄉”。退休前的鄧小嵐發現,馬蘭村的孩子們很少體會過音樂的樂趣。于是,2004年起,鄧小嵐開始在阜平縣馬蘭村義務支教,為村里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她開始奔波于北京和馬蘭村之間她要用音樂幫助孩子們實現夢想,改變命運這件事一做就是18年。

剛開始到馬蘭小學教音樂課時,簡陋的學校只有4間危房。為了給孩子們建一個“音樂教室”,她不僅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還動員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塊兒捐錢。她親自設計,在村里蓋了7間校舍。后來鄧小嵐又將親友家閑置的樂器要了過來,并尋求相關部門支持幫助,陸續置辦了架子鼓、電子琴、鋼琴等樂器。但那時的村里哪兒有人會這些樂器呢?鄧小嵐下了決心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她堅持每個月來兩次馬蘭村,風雨無阻,寒暑假更加頻繁。

18年來,鄧小嵐從北京往返馬蘭村的行程超過了20萬公里。一年年過去了,漸漸地,沉睡的小山村飄來了優美的音符。小學校旁邊的荒土坡變成一座“音樂城堡”。不少孩子們有了一技之長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好、浪漫。屬于他們的未來漸漸清晰,美好。這些年的變化鄧小嵐很滿意。她說,真切地看到,音樂讓山里的孩子們更樂觀、更自信了。

鄧小嵐老人的行為讓我看到了紅色背景下的鄉村教育呈現出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內涵極具歷史傳承感。在中國,有無數像鄧小嵐老師一樣的“蠟燭”甘愿放棄平穩的生活,將自己獻給大山里面的教育事業。她們值得被學習、被贊揚。我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領導下,會有更多的青年教師走進鄉村,鄉村教育制度也會得到完善,鄉村里的孩子能得到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樣的教育環境和知識,中國未來的教育事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2023(篇4)

馬蘭村是河北阜平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這里曾是《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的第二故鄉。就在這個小山村里,有著天籟般的歌聲和琴聲。

下周村里的孩子們即將迎來六一兒童節,他們不想要玩具、不想吃大餐,在他們眼中,有鄧奶奶和音樂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節日。

早晨七點半,11歲的白偉和12歲的宋沛棟結伴前往馬蘭村小學。他們倆共用一把吉他,每次上課前,他們都要用剪刀石頭布來決定這把琴在路上的歸屬。最終宋沛棟贏得了這把琴,笑著彈起了“馬蘭之歌”。

在馬蘭的村落里,在這樣的清晨,你經??梢月牭教旎[般的樂曲,這些樂曲全是村里面十幾歲的孩子演奏的,他們是馬蘭小樂隊的成員。

而這個小樂隊的組建人,正是當年在馬蘭開創《晉察冀日報》的革命前輩鄧拓之女鄧小嵐。當年這里的村民為了保護報社,曾有19人付出了生命。6年多前,鄧小嵐再次來到這個父輩呆過的工作地,看到了孩子們連一首歌都不會唱,就開始了支教生涯。

鄧小嵐老師的音樂課將在今天九點鐘開始。孩子們正從胭脂河邊,從鐵冠山下,從岔河溝旁趕往馬蘭村小學。

看到鄧老師走進班,孩子們都站起來高興地喊:“鄧老師好!”鄧小嵐也高興地捏了捏他們的臉。

今天的課上,鄧老師以教唱為主,她先是在黑板上寫下歌詞,然后從音階開始一個一個地教唱。

孩子們一個個仰著頭大聲地跟著唱。

鋼琴和架子鼓上面還能看到擦拭過的水印,這都是小樂隊的成員們在前一天課間休息特意為迎接鄧老師而打掃的。

第一批打掃音樂教室的孩子們,馬上就要初中畢業了。這支樂隊中年齡最大的不過16歲,最小的11歲,但他們已經能熟練地彈奏鋼琴、小提琴等多種樂器。2008年時,他們還曾到北京參加演出。

六年前,馬蘭小樂隊這些孩子們的父輩甚至連小提琴和鋼琴這些樂器都沒聽說過,而如今,他們的孩子卻能讓這些樂器發出的聲音傳蕩在整個山村中。

馬蘭小樂隊孩子們演奏出來的樂聲,是這個當年貧窮的革命村莊歷史轉變的最好見證。

新聞工作者鄧拓長女,今年68歲,畢業于清華大學,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職工。

在阜平縣馬棚村出生,現家住石景山區,自幼跟家里兄弟姐妹學習各種樂器,現在馬蘭村義務教授音樂知識。

從北京坐長途車顛簸4個小時,再換乘大巴3個小時后,鄧小嵐終于到達了位于河北省阜平縣的馬蘭村,不知不覺她已經在這條路上往返了6年。

鄧小嵐感動中國事跡2023(篇5)

學習了鄧小嵐老師的先進事跡,她那一心只為教育事業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震撼著我。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教師我深知,我們應該有同樣的教育精神、同樣的教育信念、同樣的育人態度和同樣的職業操守,那就是淡泊名利、甘做人梯、創新育人。在鄧小嵐老師的示范和啟迪下,我為以后的教育生涯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即努力增強作為一名新時代教師的使命感,不斷強化自己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心,爭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一位有理想有信念的好老師,才會在學生們心中播下理想與希望的種子。

鄧小嵐就是這樣一位老師,在樂隊成立之初,資金不足,硬件設施薄弱,困難重重,她不怕困難,修建教室,置辦樂器,拿自己的退休金、親友的捐款及尋求相關部門的支持來發展樂隊,參加比賽。這是一項多么艱巨的任務,她十幾年如一日的在大山里堅守奉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真真切切的改變了大山里孩子們的成長軌跡。這種信念令我十分欽佩。圖片

我要努力做一個像鄧小嵐老師那樣的好老師,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朝著一個理想信念努力奮進的人。

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

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選擇做教師,就選擇了奉獻。淡泊名利、甘為人梯,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鄧小嵐老師義務支教18年,不圖名利、不求回報,只為用音樂來點亮貧困山區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她真的做到了,這是何等的大愛與堅持。圖片這種對教育的堅守、對精益求精的追求、對學生渴求的滿足,深深感染了我。讓我再一次認識到,教師不僅僅是一份職業,它肩負承載著著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

打鐵還需自身硬,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

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時刻提高學習、提高學習的能力,勢必會被時代所淘汰。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飛快,做一個好老師,更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鍥而不舍的學習研究,以源源不斷的進取創新,才能為學生提供鮮活的知識清泉。鄧小嵐老師用自己扎實的學識打造的“馬蘭小樂隊”多次獲獎,遠近聞名。舉辦音樂節,為小山村帶來了“國際范兒”,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感受到極致的歸屬感、自豪感。

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不舍的關懷,愛是真實的行動,愛是責任和付出,不是空口說一說。我深深感受到了鄧小嵐老師的對孩子們的仁愛與堅持。鄧小嵐老師家住北京,但她一心撲在馬蘭合唱團孩子們的身上,堅持每個月去兩次馬蘭村,手把手的教,面對面的指導,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但她為了一份承諾一份惦念一份責任一份愛心,長年兩地奔波往返。我想這就是_說的仁愛之心吧。只有真心付出,才會有豐碩的成果,這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社會也在飛速的發展,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對教師的綜合要求也在不斷的嚴格化,身為新時代教師,肩上的使命和責任十分艱巨。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鄧小嵐老師堅守支教18年,從北京往返馬蘭的路程達20萬公里,她用她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和使命。她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范,我引以為傲,并發自內心的欽佩。圖片

鄧小嵐老師這種精神,深深的鼓舞了我,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高尚、優秀的品質,她把她的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鑄就了永恒的、發光的、不滅的師魂。她的精神為我的教書生涯指引正確的方向。正如這句話,斯人已去,風骨長存!我會以鄧小嵐老師為榜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時刻提醒自己,用四有好老師的標準衡量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爭做新時代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繼續把這份光與熱延續下去!

34188 边做饭边被躁BD在线播放,夜里听到婆婆哼哼的声音,男人狂桶女人高潮完整过程,农村寡妇偷人高潮A片